用好水资源、做好水文章,是银川高水平发展的必答题。近日,银川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市级水网先导区,也是西北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省会(首府)城市,能够获此殊荣,得益于全市扎实的治水根基,体现在先行的创新之举,源自清晰的目标路径。
近年来,银川市深入学习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先行区示范市”这一目标,全方位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进一步立足水优势,盘活水资源,提升水动能,深化“数字赋能”,着力构建现代水网“银川样板”。
银川是黄河流域的璀璨明珠,市域内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引黄灌溉渠系千余条,是中国四大古灌区之一。先后荣获国际湿地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十大大美之城”称号。2020年6月,习赋予了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特别是对四水四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银川市创建市级水网先导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纵深推进,银川成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的重要承载区和受益区,也是西北地区现代水网的关键节点,地位举足轻重。
作为宁夏唯一的“四水四定”试点市,近年来,银川市把水资源高效保护和节约利用作为重中之重,全方位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从组织领导、顶层设计、资金政策等多个角度全力支持保障,全市水利系统尽锐出战、迅速行动,快速推进现代水网项目建设,倾力打造市级水网先导区“银川样本”,为全市治水兴水注入强劲动力。
据银川市水务局局长介绍,在构建现代水网体系过程中,银川市坚持“一个体系”规划建设,结合“两纵八横多湖”水网布局,统揽全域编制《银川市水网规划》《典农河美丽河湖建设总体设计》,制定《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不断建立健全水系连通、河库互补、引排顺畅、利用高效的健康水网体系。同时,按照“水、岸、林、草、园”的治理思路,落实生态修复、岸线提升等重点项目,打造典农河贺兰山路段等5个示范带、阅海湖和七子连湖2个示范区及阅海9号湖生态湿地示范园的“8+1”示范引领点,加快建设“安澜净美、水丰草美、岸带秀美、治水慧美、人文弘美”的美丽河湖,先后治理生态沟渠30余条,建设滨水公园40余处,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湖。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河湖生态用水优水低用等明显问题,银川市创新谋划实施银川市第二第四污水厂片区再生水河湖生态利用等3个再生水利用示范项目,将原通过沟道直排的污水厂尾水经深度处理达标后用于生态补水及城市杂用,将第六污厂再生水利用率从0提高至45%,将第二、四污水厂再生水利用率从57%提高至99%,置换出优质黄河水用于城市发展,全面开启河湖生态多元化补水的新篇章。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从始至终坚持把水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将全力推进水网建设作为系统治水、破解全市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总体布局,为此,银川市率先在全国出台水网建设规划,《规划》以黄河为主廊、典农河为主脉,以西部贺兰山、东部台地为屏障,西干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秦汉渠,都市圈西线、东线供水工程,河东灌溉供水带(八纵)为“纲”;以灌溉支渠与供水支线、桑园沟-永二干沟、第二排水沟、芦花沟-四二干沟、银新干沟、永清沟(五横)为“目”,以阅海、鸣翠湖、鹤泉湖、七子连湖、西夏水库、镇北堡水库、芦草洼滞洪区等湖库(多点)为“结”,构建“一廊一脉两屏、八纵五横多点”的银川水网格局,通过区域引调水、灌区现代化改造、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防洪减灾、重点河湖生态修复治理等骨干工程建设,结合数字孪生体系、智慧调度运行等管理能力提升,谋划储备总投资528亿元194个项目,进一步畅通“毛细血管”,织密市级水网,加快打造水兴塞上湖城、网泽西北水乡的银川市级水网,衔接上级水网、融入国家水网。
“我们率先构建了以23个涉水规划为主体的治水体系,市辖3个县级水网规划全方面实施,市县两级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的水网建设格局全面形成。力争到2035年,基本建成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地增强、河湖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力显著地增强、水网智慧化水平大幅度的提高的现代化水网。”表示。
记者了解到,2022年以来,全市围绕防洪体系建设、水资源节约利用等8大领域实施223个项目,总投资181亿元。尤其是今年以来,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等国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骨干水网体系已初步建成。
“先导区将在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创新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必将为银川市打好‘四水四定’主动战、推进各市县各级水网协同融合夯实重要基础,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提供有力支撑。”说。
今年,银川举全市之力建设“四水四定”试点市,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发展格局、构建节水型产业体系、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激活“水引擎”,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面对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保护好母亲河,是一道亟需破解的发展难题。“四水四定”原则从总量控制上给出了“解题思路”。必须深化用水权改革,下好改革先手棋。为此,银川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成立市用水权改革专项领导小组,统一开展组织协调和工作调度,构建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统筹,分管领导主抓、部门包抓、专班专抓的工作机制。当前,银川市全域推进用水权改革,累计实现了用水权交易71笔,交易水量近7亿立方米,交易金额7.06亿元,有力推动了“水资源”向“水资产”转变。
与此同时,银川市多措施推动各行业深度节水控水。先后印发《银川市节约用水奖补办法(试行)》等配套制度,健全完善激励机制,统筹推动农业、工业、城乡节水普及,创建年用水量100万立方米以上节水型企业8家,节水型企业创建率达67%;建成节水型公共机构809个,本级节水型公共机构创建率达到64.21%;命名7家节水型高校,节水型高校建成率达44%,建成宁夏大学一期,宁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一期、二期分布式污水处理设备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节水型高校在全区形成示范效应。
近年来,银川市抢抓数字化改革的契机,以清华大学-银川水联网数字治水研究院为引导,深入实施五水共治,有效改善了城市水环境。在位于银川市西夏区的西干渠管理处,点击电脑中的宁夏河套灌区数字孪生与智慧灌溉(全渠道闸门智能控制)系统,西干渠各闸门开度、瞬时流量、累计水量等各类数据即时显示,伴随着系统智能运行,各闸口灌溉需水量得到及时精准输配,保障了作物高效生长需要——这是水联网现代化灌区技术的最新成果,系统通过精确分析测算需水量、智能联合控制闸门,使全渠系按需灌溉,达到精准配送、经济节水的目的。
如今,通过普及测控一体化闸门等信息化设施,上联灌区管理者,下联灌区用水户,其有效运转促使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精准计量,保证农田灌溉用水适量、适时、均衡和公平,更重要的是节约的水资源可以产生巨大价值。
在智慧防汛方面,银川市先后建成并启用银川市山洪灾害防御信息化系统,实施贺兰山东麓银川段智慧防洪信息化建设项目,对贺兰山东麓重点防洪区域实时监测雨情、水情、工情,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应急响应及联防联控机制,形成集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响应为一体的应急预警处置体系,有效应对处置了“6.21”“7.11”“8.10”等多轮强降雨,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截至目前,通过实施“数字治水”,银川市先后实施水资源监管、河湖管理、防洪安全监测类项目10项,建成西北首个水资源取用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平台,探索出西北干旱地区治水新路径。
表示,下一步,银川市水务局将把推进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作为全市水利工作的重要抓手,锚定“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畅通、调控有序”的水网建设目标,持续补强“一廊一脉两屏、八纵五横多点”的现代水网布局体系,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力打造西北干旱地区城市水网样板。